首先,整理知识点
(一)长度和时间的测量
1、单位长度及其换算
在国际单位制中,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(m),常用的单位是公里(km)、分米(dm)、厘米(cm)、毫米(mm)、微米(pm)、纳米(nm)等。
1km=1000m,1m=10dm
1dm=10cm,1cm=10mm
1毫米=1000微米,1微米=1000纳米.
2.长度测量
(1)量具: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、卷尺、游标卡尺、螺旋千分尺,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。
(2)规模的使用
(1)使用前要“三看”:
看零刻度线的位置,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;
第二,看标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范围,即量程;
第三,看分度值,即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所代表的长度值。
量表的使用
A.“选择”是指尺度的选择。不同比例尺的精度不同,即分度值为1m(如测量土地的比例尺)、lcm、lmm等。根据测量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精度的标尺。
b“放”的意思是秤的位置要放对。标尺应平行于并靠近被测物体的边缘,并应“校零”,使标尺的零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。
C.“望”是指阅读时,视线应垂直于尺面,不可斜眼或向下看。
d“读数”是指在读数时,除了准确读出指标值的数字(准确值)外,还应估计出指标值的下一位数字(估计值)。
E.“记录”是指不仅要准确地记录读取的数字,还要注意单位,特别注意数值(尤其是小数点位置)与单位的对应关系,并注意记录单位的转换。
关键提示:
在用标尺测量物体长度进行读数时,需要根据最小标尺值读出满足整数标尺的精确值,然后读出估计值,也就是到最小标尺值的下一个位置。如果物体的长度正好在整数尺度上,此时的估计数为0,物体的测量长度必须包括精确值和估计值。
3.时间及其测量
(1)单位和换算:在国际单位制中,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(s),常用的时间单位是小时(h)和分钟(min)。
转换关系为:1h=60min,1min=60s,1h=3600s。
(2)测量时间的工具有秒表、机械钟、石英钟、日晷、沙漏等。秒表可以用手方便地启动和停止,在实验室中常用于测量时间间隔。
4.错误
(1)定义测量值和真值:之间总有一个差值,这就是误差。
(2)减少误差的方法:测量:次,求平均值,选择更精确的测量工具,改进实验方法等。
关键提示:
错误不同于错误。错误不可避免,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。
(二)运动的描述
1.机械运动
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。
2.引用对象
(1)当定义: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,另一个预先选择的被认为是不动的物体被称为参考物体。
(2)选择参考对象的注意事项如下:
(1)假设参考物体是静止的。
参考对象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,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。
参照对象可以任意选择。对于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,如果选择不同的参考物体,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。但也有原则,要根据实际情况,使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尽可能简单明了。
选择合适的参考对象可以决定运动情况,反之,我们可以根据运动情况来判断参考对象的选择。
方法和技巧:
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,一般的分析思路如下:
(1)确定研究对象;
2根据问题的意思选择合适的参考对象;
(3)最后,把自己放在参考物体上,看着被研究的物体,从而得到物体的运动,可以理解为“参考物体具有观察者的e
(2)当物体移动相同距离时,比较它们所花费的时间,时间短的物体移动更快。
2.速度
(1)定义:在物理学中,距离与时间的比值称为速度。
(2)物理意义: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的物理量。物体运动越快,速度越大;一个物体移动得越慢,它的速度就越慢。
(3)公式:
(4)单位:在国际单位制中,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,符号是米/秒;常用单位为公里每小时,符号为公里/小时.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/s=3.6km/h。
关键提示:
在使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时,一定要注意公式中各个量的对应关系,即S、V、T,它们必须对应同一时间或同一距离内同一物体的距离、速度、时间。当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距离、速度、时间时,要加上角标来区分。
3.匀速直线运动
物体沿直线匀速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。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。
(4)测量平均速度
1.平均速度
用于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物体的速度,表示一定距离(或一定时间段)内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。
如果平均速度用V表示,距离用S表示,时间用T表示,则平均速度的公式为。
关键提示:
(1)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描述物体以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。
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段或一定距离内运动的平均速度,所以需要注明平均速度是哪个距离或时间段,距离和时间一一对应。
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,全程平均速度也不是各路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,计算时要注意。
2.平均速度的测量
实验原理:
测量工具:秒表(或秒表)和刻度。
实验结论:小车全程平均速度大于前半程。
二
梳理主要考点
(一)长度和时间的测量
1、将使用合适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。可以正确读取被测对象的长度值,并估计出索引值的下一位。
2.了解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。
(二)运动的描述
1、知道参考的概念。参考对象的选择是任意的,但都是基于方便研究问题的原则。
2.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,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,我们就会选择合适的参考物体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。
3.例子可以用来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。
(三)运动速度
1.物体的运动可以用速度来描述。
2.用速度公式可以做简单的计算。
3.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。
4.它可以粗略地研究变速直线运动,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速度。
(4)测量平均速度
你可以用标尺测量物体的移动距离,用秒表测量物体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。根据公式:
,计算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。
三
经典问题分析
问题1
有一圈粗细均匀的细铜线,要求测量直径。试一试,写下测量步骤和方法。
回答:
如图1-1所示,将细铜线在铅笔上闭合N圈,用分度值为毫米的标尺测量线圈的总长度为1,然后测量细铜线的直径。
提示:
细铜线的直径很小,但常用的测量工具达不到这样的精度,所以不能直接测量,只能用累积法间接测量。
问题2
发现酒后驾车的应急响应时间是不喝酒驾车的2~3倍。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事故到踩刹车所需的时间;在反应时间内,车要保持原速度一定距离,这个距离叫做反应距离。如图1-2所示,有人酒后驾车沿道路直行,车头中心距道路边缘3m。当汽车到达某个位置时,发现一个人在路边红灯处过人行横道。此时车的速度为15m/s,行走路线距离人30m。如果司机的反应时间是1.2s,那么车在刹车后由于惯性会继续行驶,然后1s后刚好开到行走路线。
(1)这辆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?
(2)如果一个人以1.5m/s的匀速行走,请计算汽车是否有可能撞到行人。(提示:车宽1.8m左右)
(3)请为司机和行人提出文明交通的警示信息。
回答:
(1)因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1.2s,在此期间保持原来的速度15m/s。因此
;
(2)公交车从A点到行人需要:小时
;
在此期间,行人步行了33,360英里
;
考虑到车的宽度,车撞到行人是有可能的。
(3)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,严禁酒后驾车;行人过马路时要注意信号灯,不要闯红灯。
提示:
我们根据题目的条件,仔细分析时间、距离和速度的关系,确定两个研究对象:好人和车,这是解决我们问题的关键。
问题3
小明坐火车旅行。“火车启动”前后,他坐在座位上,看着车外的风景。他发现路边“树在急速后退”。这篇文章中引用的三个动作各有什么参考?
回答:
《火车启动》是根据车外的风景;“不动”是以马车为参照物;“树在急速后退”是基于火车。
提示:
至于这个题目提到的三种动作,知道结果,找到参照对象是一个逆过程。首先,“火车启动”的研究对象是火车,对象的运动是启动的,那么相对于“谁”,火车“启动”的是谁?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改变了?很明显,小明是以车外的风景作为参照物来判断车在“动”,这里的风景可以是地面、建筑物、树木等等。
其次,“不动”的研究对象是小明本人,他的运动是“不动”(即静止)。判断小明静态的参考是谁?显然车外的风景已经不能作为参照物了,因为如果车外的风景作为参照物,小明在火车启动前是“不动”的,如果车外的风景作为参照物在火车启动后,小明就是“动”的。那么排除车外风景作为参照对象后,自然要想到车厢或者车厢里的座位和行李。很明显,无论汽车是否启动,小明相对于车厢的位置都没有改变,那么参考对象就是车厢。
最后,“树在急速后退”,研究对象是树,树的运动状态是“后退”,那么树“后退”的参照物是谁呢?我们认为“向后”的反义词是“向前”,车是向前的,所以以“车”为参照,树是“向后”的。
问题4
一个同学以3m/s的速度跑完了全程的一半,然后马上以5m/s的速度跑完了另一半,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?
回答:
求平均速度的问题要理解,哪个距离或时间是平均速度。这个题目要求的是全程的平均速度,必须除以跑完全程所需的时间。
假设全程是S,那么
前半程的时间是:
旅程后半段的时间是:
因此,完成比赛所需的时间:
全程平均跑步速度:
全程平均跑速3.75 m/s。
提示:
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不能简单地作为平均速度。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,
;学会把全程设定为S,用S来表达也是一种技能
在距离与时间的计算中,要注意分析问题的含义,然后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:v=s/t;s=vt;t=s/v .刚学物理,要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书写。不可能就像小学解数学题一样,只有数据,没有公式,没有单位。这样的解决方案没有物理意义。灯塔
(编辑:部分内容来互联网)
评论